飲用水的酸、堿性在化學上以pH值標識,pH=7為中性,pH<7為酸性,pH>7為堿性。
一、水質標準中pH值指標
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飲用水的pH值對人體健康無影響,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飲用水水質標準中:沒有具體pH指標。只說明低pH有腐蝕作用;高pH有肥皂味,影響味覺。
美國EPA(環境保護署)飲用水水質標準:一級水,沒有pH指標;二級水(生活飲用水也叫自來水),pH6.5-8.5.
我國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(即自來水衛生標準):pH6.5-8.5,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對pH規定了限值6.5-8.5,是
因為低pH有腐蝕作用,防止自來水管道生銹,高pH有肥皂味,影響口感;我國GB8537-2008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:沒有pH指標;即將出臺的包裝飲用水安全國家標準中:也沒有pH指標。
因此,不存在喝堿性水還是喝酸性水好的問題,只要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水都可放心飲用。
二、很多天然的好水偏酸性
廣西武鳴縣大明山崠寺淡泉:pH6.7,浙江杭州虎跑泉:pH5.8,有世界“長壽村”之稱的日本秋田縣的八森譚:pH6.2;而某些天然水偏堿性,如太湖水及由它制成的自來水水質并不好。
因此,以偏酸性還是偏堿性來劃分水質好壞是不科學,而應以是否符合國家水質標準、水中雜質及其受污染情況決定水質好壞。
三、水是喝到胃里的,胃的環境是酸性的,pH為2-3
胃液作用:(1)殺菌;(2)軟化食物幫助消化。
很多致病菌:如沙門氏菌等,都喜歡偏堿性的環境,如果試圖喝堿性水改變我們胃的環境,反而是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功用,幫助了有害微生物的生存。
胃液是一種酸性較強的緩沖溶液。不管你喝什么水,喝到胃里后,pH值都會改變為酸性。
四、我們日常所說的酸堿性食物是指食物的“致酸堿性”,而不是食物自身的“酸堿性”,食物自身的“酸堿性”和它的“致酸堿性”(食物吃下經消化吸收后在人體內新陳代謝形成產物的酸堿性)是兩回事,它們往往是相反的。
大多肉類食品(豬、牛、雞、鴨、魚、蝦、蟹等動物肉)和谷類食品(大米、面粉、花生等)為“致酸性”食物。
大多數蔬菜(如青菜、蘿卜、洋蔥、菠菜、西蘭花、油菜、馬鈴薯等)、水果(蘋果、香蕉、橙子、草莓、葡萄、櫻桃、獼猴桃等)、菌類(蘑菇等)、藻類(海帶等)等為“致堿性”食物。
雞蛋的蛋黃是致酸性的,而蛋白是致堿性的食物。
水是既不致酸、也不致堿的食物。
多數蔬菜、水果等自身都是酸性的,但卻都是“致堿性”食物。
用pH試紙或酸堿液實驗只能測試食物自身的“酸堿性”,而不能測試它的“致酸堿性”。如果用這種方法做實驗,多數的水果和蔬菜都是酸性的,都不建議食用,其實它們都是很好的致堿性食物;茶葉和醋等測試也都是酸性的,但它們也都是致堿性食物。
因此,吃“致堿性”食物和喝堿性水完全是兩回事。所謂“喝弱堿性水好,喝弱酸性水不好”的說法是不科學的,是誤導宣傳。飲用水只要符合國家安全標準,不管是弱酸性還是弱堿性,飲用結果都是一樣的,因為水是中性食物,它既不致酸、也不致堿的。
五、人體有酸性與堿性之分嗎?
最近,關于人體“酸性體質”、“堿性體質”的報道,還有很多的關于改變酸性體質的辦法,一些廠商為推銷產品比如“堿性水”、“離子水”或其相關設備,不斷向公眾介紹人體酸堿知識。“人體真有酸堿之分嗎?”記者采訪了幾位醫學專家,稱人體分出酸堿度是不科學的。
人體自身有強大的酸堿調節功能,體質分酸堿是不科學的。
北京大學生理學系教授范少光:在西醫理論中,人體沒有酸性與堿性之分,因為人體自身有強大的酸堿調節功能,外界對其影響是很微小的,即使人體攝入有酸性或堿性物質,也會被這種調節功能很快中和。
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任劉文虎:人體確實會出現偏酸或偏堿的情況,但并不說明人是什么“酸性體質”、“堿性體質”,正常人的pH值都會保持在7.35-7.45之間,不論你吃多少酸性或堿性食物,都不能將其改變。
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腎病科主任兼北京大學教授汪濤:醫學上沒有酸性體質的說法,一些慢性疾病,時間長了可能導致人體中堆積酸性廢物,并不是酸性廢物堆積導致疾病,這個因果關系不能顛倒。
其實,人自身有兩個調節系統,一個是呼吸系統的調整,一個是腎臟系統的調整,在人體內通過酸堿平衡。強大的腎臟,可以通過尿液排掉身體內多余的酸堿性成分,而呼吸也能幫助人快速排掉很多酸堿性成分。而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人的體液,體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緩沖系統,它在酸堿性食物發揮“作用”前,就會被機體本身中和掉。